[04-22 21:44:36] 来源:http://www.hod-logistics.com 历史教学计划总结 阅读:9101次
概要:,但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也不扎实,学生对历史较感兴趣,但学习的自觉性较差。在学习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1、部分学生对历史学科认识不够,学习态度不端正。 2、部分学生求知欲强,思维灵活,但学习兴趣不高,学习目的不明确 3、有些学生有偏科现象 4、缺乏分析归纳能力,学习主动性有待加强 5、综合分述史实的能力较差有待在方面提高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概况: 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中,整个八年级下册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也就是中国现代史的内容,六个单元,有20课,其中有4课活动课,共24课,课时比原来增加一倍多,内容的量也有所增加。 (二)、教材分析: 教科书的前三个单元是以历史的纵向发展为主线。它承接《历史》八年级上册中国近代史发展线索,设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学习单元,概述了20世纪后半叶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历经的两次历史巨变,反映了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改革开放、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发展过程。教科书的后三个单元设置为"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现代文化和社会生活"等三个横向学习主
2013年八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计划
精品源自:教育教学计划总结大全
一、基本情况:
本学期我继续任教的 273、274班历史科的教学,这两个班共有学生 人,男生 人,女生 人,通过一学期的教学,我发现学生成绩参差不齐,尖子生少,学困生较多,两级分化较突出。上课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不够灵活这就需要教师在教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上作进一步改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进行探究性的学习。
八年级学生正处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阶段,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合作技巧及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但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也不扎实,学生对历史较感兴趣,但学习的自觉性较差。在学习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1、部分学生对历史学科认识不够,学习态度不端正。
2、部分学生求知欲强,思维灵活,但学习兴趣不高,学习目的不明确
3、有些学生有偏科现象
4、缺乏分析归纳能力,学习主动性有待加强
5、综合分述史实的能力较差有待在方面提高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概况:
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中,整个八年级下册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也就是中国现代史的内容,六个单元,有20课,其中有4课活动课,共24课,课时比原来增加一倍多,内容的量也有所增加。
(二)、教材分析:
教科书的前三个单元是以历史的纵向发展为主线。它承接《历史》八年级上册中国近代史发展线索,设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学习单元,概述了20世纪后半叶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历经的两次历史巨变,反映了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改革开放、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发展过程。教科书的后三个单元设置为"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现代文化和社会生活"等三个横向学习主题。
教材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出发在知识选材适当加强联系实际、适当降低难度既考虑现代生产发展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又考虑当前大多数初中学生的学习水平的实际可能。内容安排注意历史学科自身的特点着力克服内容的"难、繁、偏、旧"改变教材的呈现形课本按历史时期或学习主题编写了"单元回眸",梳理基本线索,小结重要内容。书中还设计了一些开放性习题以及"动脑筋"等栏目,旨在启发思维,提倡各抒己见,答案不求唯一。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继续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识图、读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②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弘扬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③完成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的历史教学任务,争取平均分、优秀率、合格率都能保持一个较高的水平。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开国大典、抗美援朝、《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一五计划、三大改造、中共八大、文化大革命、十一届三中全会、对内改革对外开放、邓小平、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港澳的回归、和平统一和一国两制、现代化海空军的建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外交事业的发展、科技成就、教育事业、文学艺术和体育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变化。
难点: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抗美援朝的原因、土地改革的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性质、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社会主义建设出现失误的原因、"文化大革命"带来的灾难、经济特区、"一国两制"的含义、万隆会议、理解"三个面向"、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
五、具体措施
1、认真钻研新课程教学目标和要求,认真备好每节课,明确重点、难点,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
2、增加应用多媒体资源进行教学,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讲究教学技能和教学艺术,加强课堂教学的设计,增强趣味,幽默感,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兴趣。
3、积极参加教研组、学校的教研活动,反思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将教学中的点滴进行整理,以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4、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5、注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倡导立足于学生发展的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6、突出能力目标的主导 ,即强调学生思考能力、创造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六、教学进度表:
周次 教 学 内 容 课时 周课时
一 第1课 中华人民共和的成立 1 1
二 第2课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第3课 封建土地制度的废除 1
1 2
三 第4课 观察历史影视片
单元复习 1
1 2
四 第5课 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第6课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究 1
1 2
五 第7课 全国大动乱
第8课 动乱中的国民经济